第61卷至第90卷
Description:... 電子版出版記要 司馬光以近二十年時間編修資治通鑒,將宋代以前的歷史已編年紀事方式完整記載。 司馬光資治通鑒看浩瀚和複雜,難以讀取,其實當年司馬光在進行編修的時候,顯然為了讀者的檢索之便,費了一番大工夫。全書的架構,在今天看來,無疑相當符合科學,卷目分明,年代清晰,十分方便查檢的需求。 而這樣的科學架構,在紙本時代或許看不出來其靈活特性,但當時的科學思考,卻未現代的數字化提供了極為出色的基礎,使我們能夠重新編輯出一部真正兼具可讀性與工具性的電子版資治通鑒。 透過電子版資治通鑒四層結構,讀者就可以很快根據朝代、帝王、年份找出特定歷史事件。 電子版資治通鑒共十部,每部三十卷。 關於資治通鑒 概述 《資 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 三家分晉(戰國時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 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 編修過程 《資 治通鑒》是繼《春秋》後的一部以編年體的史學巨著,司馬光自幼好讀《左氏春秋》,喜歡編輯舊事以成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歷年圖》五卷,治 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蓋周、秦二朝,當時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滿意,於是下令在崇文院內設置書局,將穎邸舊書2400卷,賞賜給 司馬光參考,並供給筆墨、繒帛、費用、餐點、果物等服務,要他繼續寫下去,並准許他借閱皇家龍圖閣、天章閣、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的藏書。 於 是司馬光就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鑒》,居家極其簡陋,夏天悶熱難堪,汗水常滴在草稿上,請匠人另辟一地下室,「常讀書於其中」,「日力不足,繼之以夜」,每 夜秉燭著書,生病時亦不休息。好友勸他「宜少節煩勞」,他說:「先王曰,死生命也。」就這樣過了15年不問政事的著書歲月。 書名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資治」兩字意謂著「幫助」「治理」。「通」則意謂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鑒」則有引為「借鏡」之意(以史為鏡)。宋神宗親自作了一篇序,賜給司馬光。這篇序後來保護《通鑒》免遭毀版的災難。 《資治通鑒》編修工作艱鉅,先由助手搜集資料和編寫初稿,然後由司馬光綜合全書,加以增刪,再由司馬康檢訂文字。首先,在資料搜集方面,單是正史有十七種,參考的野史,譜錄,別集,碑誌等雜史有三百多種,加上龍圖閣等藏書,可以想見當時資料之豐富。 《資 治通鑒》在撰寫前先由天文學家劉羲叟編訂正確年歷,以夏歷為主,作為全書的骨幹,若同年有二年號以上,則以後來者為定。首先把史料摘錄下來,按年代順序, 編成「叢目」,各人先修「長編」,編寫「長編」時常在每一事中間空一行以備剪貼,務求其詳盡,「寧失於繁,毋失於略」,接下來由司馬光就長編所載,考其同 異,刪其繁冗,如范祖禹的〈唐紀〉成書六百餘卷,經司馬光剪裁、編定為八十一卷。如果發現彙集的史料互有出入,便要進行「考異」工作,最後方能定稿。一事 用三四出處纂成,用雜史諸書,如淖方成「禍水」之語則采及《飛燕外傳》;張彖「冰山」之語則采及《開元天寶遺事》,並小說亦不遺之。司馬光一生不寫草字, 《資治通鑒》草稿全部以正楷寫成,李燾《巽巖集》載:「張新甫見洛陽有資治通鑒草稿,盈兩屋。」 《資治通鑒》寫作時間據資料記載一共花了 19年,從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開始一直到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才完成。由於過度勞累,元豐五年秋天,司馬光已罹患「語澀疾」(清朝陳弘 謀謂「疑當中風」),乃預作遺表,內容提及反對變法事。元豐七年十一月司馬光《進通鑒表》自敘曰:「臣今骸骨臞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 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 司馬光亦曾自言:「修《通鑒》成,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欠伸思睡。」 編修團隊 此書引起司馬光之後許多史家省思,史家面臨改朝換代,君臣異位的尷尬時期時,往往以《資治通鑒》的撰寫精神為原則,強調君臣處理事情與一般人處理事情有所不同與學習思考。 雖 然此書中司馬光自己的意見皆以「臣光曰」出現,但並非司馬光一人完成,據資料記載,司馬光編集此書,朝廷許他「自辟屬官」,他邀請了劉攽、劉恕、范祖禹成 為助手,這些人都是當時著名史家,可謂一時之選。其中劉攽負責兩漢史,范祖禹負責唐代及五代史,魏晉南北朝歸劉恕,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也加入一起編修《資 治通鑒》,負責檢訂文字。刪改定稿則完全由主編司馬光一人完成,故行文頗為一致。劉恕之子劉羲仲說:「先人在書局,只類事跡,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 一出君實筆削。」
電子版出版記要
司馬光以近二十年時間編修資治通鑒,將宋代以前的歷史已編年紀事方式完整記載。
司馬光資治通鑒看浩瀚和複雜,難以讀取,其實當年司馬光在進行編修的時候,顯然為了讀者的檢索之便,費了一番大工夫。全書的架構,在今天看來,無疑相當符合科學,卷目分明,年代清晰,十分方便查檢的需求。
而這樣的科學架構,在紙本時代或許看不出來其靈活特性,但當時的科學思考,卻未現代的數字化提供了極為出色的基礎,使我們能夠重新編輯出一部真正兼具可讀性與工具性的電子版資治通鑒。
透過電子版資治通鑒四層結構,讀者就可以很快根據朝代、帝王、年份找出特定歷史事件。
電子版資治通鑒共十部,每部三十卷。
關於資治通鑒
概述 《資 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 三家分晉(戰國時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 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
編修過程 《資 治通鑒》是繼《春秋》後的一部以編年體的史學巨著,司馬光自幼好讀《左氏春秋》,喜歡編輯舊事以成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歷年圖》五卷,治 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蓋周、秦二朝,當時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滿意,於是下令在崇文院內設置書局,將穎邸舊書2400卷,賞賜給 司馬光參考,並供給筆墨、繒帛、費用、餐點、果物等服務,要他繼續寫下去,並准許他借閱皇家龍圖閣、天章閣、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的藏書。
於 是司馬光就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鑒》,居家極其簡陋,夏天悶熱難堪,汗水常滴在草稿上,請匠人另辟一地下室,「常讀書於其中」,「日力不足,繼之以夜」,每 夜秉燭著書,生病時亦不休息。好友勸他「宜少節煩勞」,他說:「先王曰,死生命也。」就這樣過了15年不問政事的著書歲月。 書名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資治」兩字意謂著「幫助」「治理」。「通」則意謂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鑒」則有引為「借鏡」之意(以史為鏡)。宋神宗親自作了一篇序,賜給司馬光。這篇序後來保護《通鑒》免遭毀版的災難。 《資治通鑒》編修工作艱鉅,先由助手搜集資料和編寫初稿,然後由司馬光綜合全書,加以增刪,再由司馬康檢訂文字。首先,在資料搜集方面,單是正史有十七種,參考的野史,譜錄,別集,碑誌等雜史有三百多種,加上龍圖閣等藏書,可以想見當時資料之豐富。 《資 治通鑒》在撰寫前先由天文學家劉羲叟編訂正確年歷,以夏歷為主,作為全書的骨幹,若同年有二年號以上,則以後來者為定。首先把史料摘錄下來,按年代順序, 編成「叢目」,各人先修「長編」,編寫「長編」時常在每一事中間空一行以備剪貼,務求其詳盡,「寧失於繁,毋失於略」,接下來由司馬光就長編所載,考其同 異,刪其繁冗,如范祖禹的〈唐紀〉成書六百餘卷,經司馬光剪裁、編定為八十一卷。如果發現彙集的史料互有出入,便要進行「考異」工作,最後方能定稿。一事 用三四出處纂成,用雜史諸書,如淖方成「禍水」之語則采及《飛燕外傳》;張彖「冰山」之語則采及《開元天寶遺事》,並小說亦不遺之。司馬光一生不寫草字, 《資治通鑒》草稿全部以正楷寫成,李燾《巽巖集》載:「張新甫見洛陽有資治通鑒草稿,盈兩屋。」 《資治通鑒》寫作時間據資料記載一共花了 19年,從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開始一直到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才完成。由於過度勞累,元豐五年秋天,司馬光已罹患「語澀疾」(清朝陳弘 謀謂「疑當中風」),乃預作遺表,內容提及反對變法事。元豐七年十一月司馬光《進通鑒表》自敘曰:「臣今骸骨臞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 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 司馬光亦曾自言:「修《通鑒》成,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紙,已欠伸思睡。」
編修團隊
此書引起司馬光之後許多史家省思,史家面臨改朝換代,君臣異位的尷尬時期時,往往以《資治通鑒》的撰寫精神為原則,強調君臣處理事情與一般人處理事情有所不同與學習思考。
به شما اطمینان می دهیم در کمتر از 8 ساعت به درخواست شما پاسخ خواهیم داد.
* نتیجه بررسی از طریق ایمیل ارسال خواهد شد
شماره کارت : 6104337650971516 شماره حساب : 8228146163 شناسه شبا (انتقال پایا) : IR410120020000008228146163 بانک ملت به نام مهدی تاج دین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