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嚴法到市場律
Description:... 本書以彼得柏格(Peter Bürger)的「文學體制觀」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論」為參考架構,探討當代臺灣文學生產中,由政治和市場因素所維繫的不同「正當性原則」彼此抗頡的狀態。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編介紹較為宏觀的議題和歷史脈絡;第二編的內容集中於主流位置、現代主義和本土主義三種文學形構;第三編處理一九七○年代中葉到一九八○年代中葉之間主流文學所經歷的重要轉變,以及「後解嚴」初期文學場域的樣貌。導言及第一、二章主要梳理學術語境與概念框架,以及臺灣文學場域中政治和市場因素的交互作用。第三章首先描述戒嚴時期「軟性威權統治」和文學場域中「主流位置」的對應關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主導性美學範疇」。其後第四、五章分別聚焦於一九五○年代末登場的一個輸入型美學意識形態「現代主義」,以及與主流文學之間充滿張力的「本土文學」形構。第六章探討長期掌握臺灣文學生產與評鑑的文化體制「副刊」所形塑的文學生態,及其所催生的於一九七○、八○年間繁茂一時的中產文類。第七章以個別作家作品為例,描述這段時期主流小說的不同蛻變方向。作為全書總結的第八章,則概略陳述解嚴後所冒現的幾個新發展趨勢:本土論述的重新構建、後現代前衛思潮的劇烈升溫、以及創作者因應市場邏輯的積極調適。
本書以彼得柏格(Peter Bürger)的「文學體制觀」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論」為參考架構,探討當代臺灣文學生產中,由政治和市場因素所維繫的不同「正當性原則」彼此抗頡的狀態。
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編介紹較為宏觀的議題和歷史脈絡;第二編的內容集中於主流位置、現代主義和本土主義三種文學形構;第三編處理一九七○年代中葉到一九八○年代中葉之間主流文學所經歷的重要轉變,以及「後解嚴」初期文學場域的樣貌。
導言及第一、二章主要梳理學術語境與概念框架,以及臺灣文學場域中政治和市場因素的交互作用。第三章首先描述戒嚴時期「軟性威權統治」和文學場域中「主流位置」的對應關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主導性美學範疇」。其後第四、五章分別聚焦於一九五○年代末登場的一個輸入型美學意識形態「現代主義」,以及與主流文學之間充滿張力的「本土文學」形構。第六章探討長期掌握臺灣文學生產與評鑑的文化體制「副刊」所形塑的文學生態,及其所催生的於一九七○、八○年間繁茂一時的中產文類。第七章以個別作家作品為例,描述這段時期主流小說的不同蛻變方向。作為全書總結的第八章,則概略陳述解嚴後所冒現的幾個新發展趨勢:本土論述的重新構建、後現代前衛思潮的劇烈升溫、以及創作者因應市場邏輯的積極調適。
به شما اطمینان می دهیم در کمتر از 8 ساعت به درخواست شما پاسخ خواهیم داد.
* نتیجه بررسی از طریق ایمیل ارسال خواهد شد
شماره کارت : 6104337650971516 شماره حساب : 8228146163 شناسه شبا (انتقال پایا) : IR410120020000008228146163 بانک ملت به نام مهدی تاج دین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