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想寫《玫瑰的名字》,
是因為我想「毒殺一個僧侶」。
――安伯托‧艾可
★一窺小說大師的文學觀與寫作技巧!
享譽全球的《玫瑰的名字》、《傅科擺》是怎麼寫成的?
答案也許不像艾可戲謔回答記者的「從左邊寫到右邊」這麼簡單。
事實上,他花了兩年才寫完《玫瑰的名字》,
《昨日之島》花了六年,《傅科擺》更是花了八年。
一九八〇年,艾可出版第一本小說時已年近五十,因此他曾稱自己是「青年小說家」,此後一生不斷有小說作品問世,而且本本叫好又叫座。本書是作者受邀至美國艾墨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理查.艾爾曼現代文學講座」(Richard Ellmann Lectures in Modern Literature)授課的講稿合集。
艾可說:「好的非文學作品該像一本精心雕琢的偵探小說,而技藝精良的小說家,則藉由『觀察』和『探索』,建立一個精準的世界。」
在書中,艾可以一種嬉戲、嚴肅而又聰明絕頂的姿態,漫步在文學和非文學之間的界線上,不僅帶領讀者實際走一趟他的寫作歷程,揭示文學創作的奧祕,也讓我們看到他如何回答「為什麼我們會因虛構人物的遭遇而哭泣?」、如何創造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如何解釋「名單式」寫作技巧及其文學意涵。
▍東吳大學英文學系教授 謝瑤玲 讚譽推薦
【各方推薦】
本書是個微小而繁複的寶石,閱讀時令人感覺輕快、愉悅,又飽含嚴肅且充滿洞見的重點。艾可承諾要帶給讀者愉快的閱讀經驗和創作指導,他兩方面都做到了。
――瓦德‧高澤西(Wlad Godzich),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文學教授
書中的思考總是那麼機智又周全,必定會讓艾可的粉絲們心滿意足,並且也將對還沒成為艾可粉絲的讀者有所啟發。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艾可在書中處理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虛構與非虛構作品之間的界線是什麼?小說家如何將二者融為一爐?為什麼我們會在意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或艾瑪‧包法利(Emma Bovary)這些虛構人物的感受?……一如既往,艾可讓閱讀充滿了娛樂性。推薦這本關於「重量級作家如何創作小說?」的極有價值的書。
――David Keymer,《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安伯托‧艾可在一九八〇年寫了他的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這是僅有的五本小說中的第一本,同時也是暢銷書。由於《玫瑰的名字》太受人們喜愛,以至於有些評論者指責,身為符號學教授的艾可,是用編寫電腦程式的方式,以某種祕密的公式寫出成功的小說。想當然,艾可在被冒犯的同時,也以一連串溫和卻語帶諷刺的說法回擊,而這些說法使他的評論者大為吃驚。艾可認為:一本成功的小說,可能並不存在某種神祕公式或配方,不過確實有些成功的要素,而現在,幾十年後,艾可決定告訴我們當初他認為的那些要素是什麼。
――Susan Salter Reynolds,《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