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總序 台灣有意識的從事本土神學的發展,應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六○年代末期、七○年代初期,在黃彰輝的開創性引介下,由台南神學院擔負了延續與拓展的使命。受惠於黃彰輝與宋泉盛兩代神學哲士的耕耘與啟發,台灣的本土神學一直在普世神學界佔有一席之地。也為台灣教會本土神學的發展奠定了優勢的環境,開拓了寬廣的空間。 筆者於一九六九年進入台南神學院,時任院長的就是宋泉盛,八二年到紐約協和神學院進修,開始有機會與黃彰輝接觸(當時他在海外從事自決運動,時常往來英國與紐約之間),聆聽他的教誨。八三年受宋泉盛的邀約到韓國參加他與民眾神學家的對話,這一連串的神學機遇,開啟了我的本土神學之旅。也激勵我開始本土神學的書寫工作。九○年代中南神動盪,我把心力投注到「出頭天神學工作室」,希望實際的為本土神學使命留一線香火。從總會回到南神擔任院長期間,與長榮大學合作成立「台灣基督教與文化研究中心」,試圖把神學學術帶入大學,為台灣本土神學開創新局。後來幾經努力想在長榮大學設立神學博士學位課程未果,毅然引退後,受恩惠基金會的邀請成立「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Academy for Contextual Theologies in Taiwan)。一路走來,無論驚濤駭浪,從未對本土神學死心。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提供平台,培養台灣新一代的神學家。藉著讀書會(神學沙龍)、研討會(每年至少三次,兩次國內,一次國際)的舉辦,讓有興趣本土神學的年輕一代,鍛鍊研讀、寫作、 發表。為了讓有志於本土神學工作的朋友容易踏上行程。中心一直希望能夠闢劃一些神學地圖供入門者參考。因此最近開始邀請了中心的研究員組成一個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的編輯團隊。希望從歷史、哲學、社會學及文化的角度蒐集台灣本土神學之發展的相關議題、人物、作品及事件加以解說介紹。與此同時,也把個人多年來書寫的相關本土神學的文字加以整理。重新集結以文集型態出版。與資源手冊結伴做為本土神學的導讀書集。 本書為文集系列的第六冊,命名為「認同─ 在地宣教/釘根本地的教會」,是集中在台灣教會宣教的規劃與討論。筆者從一九九八年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楊啟壽牧師及其繼任的羅榮光牧師邀請,離開神學院前往總會籌設並主持總會屬下的宣教「研發中心」。讓筆者有機會從學術研究投身宣教實踐的第一線。在負責總會研發中心期間,受託研發「21 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啟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新世紀宣教。這個規劃要做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面四分之一世紀(25 年)的宣教方案,雖然一度因教會領導者焦慮教會人數增長的遲緩而嘗試以「一領一、新倍加」取代。最近又經總會重新啟動(2022 年)。不論其結果成敗如何,這個運動檢討了台灣教會百多年宣教的路徑,研發過程中曾邀請上百人次的教會學者、專家及牧長參與,針對台灣內外處境的診斷,並奠基當代宣教神學的走向。試圖在質與量之間取得平衡,首創以「自助餐式」方案兼顧總會屬下多元族群、不同屬性、規模不一的教會形態。這個曾經獲得「世界傳道會」(CWM)的讚許並以大筆經費贊助的宣教方案,應該值得宣教神學的關注與探討。因此本書以此一宣教方案的介紹切入,同時把筆者在研發這個宣教方案期間與之前,所書寫的兩本相關於宣教的文稿:《全球化與基督教宣教》(2002)、《本土神學與本土宣教》(1993)放在一起,讓讀者能一併檢視本土神學的發展與本土宣教實踐之間的交互運用與取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自一九八五年制定其本土的「信仰告白」做為分水嶺,確認了長老教會做為在台灣重新認信的教會,宣告自己是釘根台灣本土的教會,無可避免的在教會觀及宣教作為上,也必須隨之改變。為了讓讀者對此一教會觀改變對宣教的影響,本書並把筆者在美國協和神學院就讀時所翻譯知著名黑人神學家 James Cone 的一篇有關教會本質的文章《教會是什麼?》(1994 增訂版),放在最後的附錄,做為比照與參考。本書主要關心是教會的本土化以及宣教的在地化。這是本土神學落實於處境實踐的探索與觀察,可以說是本土神學成敗的檢驗。宣教的在地化雖然隨著時間推移,而動態變化,其適切性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因此,所有的論述也很容易過時。然而,做為宣教歷史的觀察,走過的痕跡也正是開展未來的參考與警惕。因此本書也可以說是本土神學實踐的一個台灣紀錄。 本文集的出版要感謝莊雅棠牧師、阮盛與黃以勒等編輯小組成員的 協助。榮耀歸上帝。 黃伯和識於二○二二年十月二十日
總序 台灣有意識的從事本土神學的發展,應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六○年代末期、七○年代初期,在黃彰輝的開創性引介下,由台南神學院擔負了延續與拓展的使命。受惠於黃彰輝與宋泉盛兩代神學哲士的耕耘與啟發,台灣的本土神學一直在普世神學界佔有一席之地。也為台灣教會本土神學的發展奠定了優勢的環境,開拓了寬廣的空間。 筆者於一九六九年進入台南神學院,時任院長的就是宋泉盛,八二年到紐約協和神學院進修,開始有機會與黃彰輝接觸(當時他在海外從事自決運動,時常往來英國與紐約之間),聆聽他的教誨。八三年受宋泉盛的邀約到韓國參加他與民眾神學家的對話,這一連串的神學機遇,開啟了我的本土神學之旅。也激勵我開始本土神學的書寫工作。九○年代中南神動盪,我把心力投注到「出頭天神學工作室」,希望實際的為本土神學使命留一線香火。從總會回到南神擔任院長期間,與長榮大學合作成立「台灣基督教與文化研究中心」,試圖把神學學術帶入大學,為台灣本土神學開創新局。後來幾經努力想在長榮大學設立神學博士學位課程未果,毅然引退後,受恩惠基金會的邀請成立「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Academy for Contextual Theologies in Taiwan)。一路走來,無論驚濤駭浪,從未對本土神學死心。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提供平台,培養台灣新一代的神學家。藉著讀書會(神學沙龍)、研討會(每年至少三次,兩次國內,一次國際)的舉辦,讓有興趣本土神學的年輕一代,鍛鍊研讀、寫作、 發表。為了讓有志於本土神學工作的朋友容易踏上行程。中心一直希望能夠闢劃一些神學地圖供入門者參考。因此最近開始邀請了中心的研究員組成一個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的編輯團隊。希望從歷史、哲學、社會學及文化的角度蒐集台灣本土神學之發展的相關議題、人物、作品及事件加以解說介紹。與此同時,也把個人多年來書寫的相關本土神學的文字加以整理。重新集結以文集型態出版。與資源手冊結伴做為本土神學的導讀書集。 本書為文集系列的第六冊,命名為「認同─ 在地宣教/釘根本地的教會」,是集中在台灣教會宣教的規劃與討論。筆者從一九九八年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楊啟壽牧師及其繼任的羅榮光牧師邀請,離開神學院前往總會籌設並主持總會屬下的宣教「研發中心」。讓筆者有機會從學術研究投身宣教實踐的第一線。在負責總會研發中心期間,受託研發「21 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啟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新世紀宣教。這個規劃要做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面四分之一世紀(25 年)的宣教方案,雖然一度因教會領導者焦慮教會人數增長的遲緩而嘗試以「一領一、新倍加」取代。最近又經總會重新啟動(2022 年)。不論其結果成敗如何,這個運動檢討了台灣教會百多年宣教的路徑,研發過程中曾邀請上百人次的教會學者、專家及牧長參與,針對台灣內外處境的診斷,並奠基當代宣教神學的走向。試圖在質與量之間取得平衡,首創以「自助餐式」方案兼顧總會屬下多元族群、不同屬性、規模不一的教會形態。這個曾經獲得「世界傳道會」(CWM)的讚許並以大筆經費贊助的宣教方案,應該值得宣教神學的關注與探討。因此本書以此一宣教方案的介紹切入,同時把筆者在研發這個宣教方案期間與之前,所書寫的兩本相關於宣教的文稿:《全球化與基督教宣教》(2002)、《本土神學與本土宣教》(1993)放在一起,讓讀者能一併檢視本土神學的發展與本土宣教實踐之間的交互運用與取向。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自一九八五年制定其本土的「信仰告白」做為分水嶺,確認了長老教會做為在台灣重新認信的教會,宣告自己是釘根台灣本土的教會,無可避免的在教會觀及宣教作為上,也必須隨之改變。為了讓讀者對此一教會觀改變對宣教的影響,本書並把筆者在美國協和神學院就讀時所翻譯知著名黑人神學家 James Cone 的一篇有關教會本質的文章《教會是什麼?》(1994 增訂版),放在最後的附錄,做為比照與參考。本書主要關心是教會的本土化以及宣教的在地化。這是本土神學落實於處境實踐的探索與觀察,可以說是本土神學成敗的檢驗。宣教的在地化雖然隨著時間推移,而動態變化,其適切性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因此,所有的論述也很容易過時。然而,做為宣教歷史的觀察,走過的痕跡也正是開展未來的參考與警惕。因此本書也可以說是本土神學實踐的一個台灣紀錄。 本文集的出版要感謝莊雅棠牧師、阮盛與黃以勒等編輯小組成員的 協助。榮耀歸上帝。 黃伯和識於二○二二年十月二十日
به شما اطمینان می دهیم در کمتر از 8 ساعت به درخواست شما پاسخ خواهیم داد.
* نتیجه بررسی از طریق ایمیل ارسال خواهد شد
شماره کارت : 6104337650971516 شماره حساب : 8228146163 شناسه شبا (انتقال پایا) : IR410120020000008228146163 بانک ملت به نام مهدی تاج دین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