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出不去」,「我們會出去的。」
令人驚心動魄的求生歷程
這是一場生存戰爭,也是一段始於井底的絕望旅程!!
★《衛報》、《出版人週刊》等國際媒體齊聲好評
★版權售出法、英、美、韓、荷、日、義、羅馬尼亞、伊朗等十餘
¶ 中文版獨家收錄作者〈給臺灣讀者的信〉
¶【國內名家推薦】
張淑英教授 (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郝譽翔 (作家)
盧建彰 (導演)
【給臺灣讀者的信】
我寫下《偷了亞提拉的馬的男孩》,是因為曾經做過一個夢。我經常做夢,夢醒後就把記憶猶新的部分記在紙上,再加以反芻,問自己做夢的緣由。我夢到兩個人被困一口井裡,他們想盡辦法要出去,夢到這裡為止。這本書就是從這裡萌芽,他們兩個沒有名字,沒有背景,他們代表集體,我們都是在一種並非平等和正義的制度下的犧牲者,而非常多次,我們出於己身利益,拒絕承認世界是崩解的。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當中有人能做到解救自己。
---------------------伊凡・雷皮拉
大個子和小個子是兩兄弟,他們被困在森林中一座廢棄的井底,絞盡腦汁想逃出這口井卻徒勞無功,疲憊又飢餓。但就算再餓,他們也不肯嚐一口身上布包裡要帶給媽媽的食物。
兄弟倆在井底掙扎求生,喝泥土裡的水,嚼蛆蟲和樹根果腹,夜晚相互取暖聽狼嚎入眠。為了活下去,哥哥開始鍛練身體,弟弟卻因生病愈來愈虛弱,反覆呢喃著夢境中奇異的復仇童話。
隨著囚禁的時間在井底流逝,他們變得愈來愈像兩頭獸。他們慢慢想不起井外的生活,忘了為何飢餓、為何活在如此骯髒的世界。他們幻想著彼此殘殺,呼救聲被當作獸的嘶吼。直到暴風雨來襲那天,井口探出了一顆頭,那是兄弟倆再熟悉不過的一張臉……
「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
「這是真實的世界嗎?」
「我們真的是小孩?」
這是一場生存戰爭,也是一段始於井底的絕望旅程──
是誰將這對兄弟扔進了井底?
兄弟倆最終能否逃離地獄般的深淵,實現他們的約定?
《偷亞提拉的馬的男孩》全書節奏明快,敘述生動,透過兩兄弟驚心動魄的求生歷程,展現人類掙脫桎梏的意志力,也讓這憂傷的世界透出一絲希望。
作者伊凡・雷皮拉這部絕美的小說被譽為「格林式寓言」、「殘酷的貝克特式故事」,藉由簡單的情節與精闢入裡的隱喻,譜出一幕幕驚悚詭譎的段落,觸發對人類現狀的尖銳思考。《衛報》、《出版人週刊》等國際媒體大為驚豔、齊聲好評,雷皮拉更因此作躍上世界舞臺,成為當代西班牙文學最傑出的作家之一。
「想像一下我們打造牢籠之鑰要花上多少年,
然後當這個世界完全習慣藏起那些困在牢籠裡的人們,
當傳統和漠然感染所有失意者、被迫害者,
籠中人變成了社會集合儲存的產物,一如家畜、家具和木乃伊,
到那時,非得到那時我們才能釋放他們。」
★國際高度評價,當代西班牙文學代表作
「刺激、令人矚目的寓言……簡潔、殘酷、扣人心弦。」──《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發人深省的寓言。洗練、緊湊……壓抑且令人不安的表現主義。」──《衛報》(The Guardian)
「驚心動魄、令人屏息、富想像力的絕妙寓言之作……雷皮拉的文字批判精準又不失優美,他彷彿幻想家的懾人目光,提醒人們小說的可能性及藝術價值。。」──《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絕美的文字。」──《世界報》(Le Monde)
「殘酷又精準的語調。」──《外交論壇月刊》(LE MONDE diplomatique)
「精采絕倫……高深的隱喻令人印象深刻。」──《世界報書評》(Le monde des livres)
「雷皮拉才華洋溢,是西班牙耀眼的年輕文學創作者之一。」──《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令人驚豔,久久無法忘懷。」──英國書評網站The Bookbag
「印象深刻的傑作。」──荷蘭《人民報》(de Volkskrant)
「貝克特式的殘酷寓言。」──西班牙《先鋒報》(La Vanguardia)
「縝密且撼動人心。這不是孩子的睡前故事,而是讓大人失眠的故事。」──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