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而收集史料和了解史料則是進行歷史研究的第一步。「臺灣研究」是近二十多年來在臺灣以及海外發展迅速的新興領域,同時,有關臺灣的史料也不斷被開發出來,在研究上形成更加豐富與多元的現象。
然而「臺灣研究」界對於入臺已有數百年的基督教會史料,卻長期存在認識不夠與使用不足的現象,不但影響到對教會歷史的認識,亦形成「臺灣研究」的一項缺憾。臺灣教會史料之所以未被廣泛運用,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語言的問題,荷文、西文、葡文以及拉丁文的教會史料,雖然學界多少知道其存在,但是只限於少數學者能夠使用。另一方面是教會界不了解史料的重要性,或是視為私人之物,或是猜忌外來者能否「善用」史料,欠缺積極的開放,故教會界收藏如何,一般學界也了解不多。
教會史料是研究臺灣一項頗具特色的史料。教會不但留存自身的歷史,還會因為傳教事工與教會(機構)發展的考量,往往對宣教地區加以記載。至於被差派的宣教士更會詳細向母會報告,從當地宗教的氛圍、教會發展、當地風土人情以迄政治、社會的情況,都會成為他報告或書信的內容。教會機構也會依據地方法令對活動、經費等加以記載。至於神職人員(包括宣教士)和教會信眾亦屢有留下個人資料或傳記。所以幾百年前即開始有相關的教會史料,特別是自晚清起,教會界開始積藏史料,而且呈現越來越豐富的形式。在教會檔案館中,甚至有不少臺灣民俗的收藏。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就是臺灣的教會經歷過被宣教、自主教會、向外宣教等階段,故教會的檔案中,甚至有臺灣教會對海外地區的宣教資料,可以作為了解國外地區與教會之用。更進一步來說,教會史料雖不如官方檔案之系統分明與完整,但是因為信仰的關係,極少有偽造或纂改的情況,故甚有利用與開發的價值。
過去研究臺灣宗教或以基督宗教為主題的會議與論文已經不少,但是對於臺灣教會史料的相關會議卻極為稀少。唯一的一次是筆者在十五年前籌劃的「臺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學界與教會人士,就史料與教會史的研究情況加以探討。當時參與者有賴永祥、古偉瀛、鮑曉歐(Jose Eugenio Borao)、郭德士(John E. Geddes)、翁佳音、練馬可(Mark Thelin)、查時傑、鄭仰恩、吳學明等人。研討會中所討論的史料廣及天主教的耶穌會、道明會以及菲律賓、荷蘭、加拿大等地的相關史料。此項會議在筆者籌備完後,由宇宙光機構接手會務和會後論文集的出版。
雖然該次會議與出版對教會界與學術界有所貢獻,也常見諸於後來相關的博碩士論文的參考書目,但是由於當時會議能夠含括的教會史料還是有限,同時在近十餘年來教會界史料開放上又有新的進展。
如近年來一些在臺的重要宗派(如聚會所、真耶穌教會、聖公會等)都與外界有較多的來往,天主教的輔仁神學院、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亦更加開放。另外,在各層級的官方檔案中,亦發現不少與臺灣教會相關的文獻,值得加以分析,供教會界注意和利用。
有見於此,筆者遂爭取由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臺灣基督教史學會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在上一次會議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臺灣教會史料,不重複上次已經介紹和討論的教會史料,而在介紹新檔案館與教會相關史料,並注重史料的分析,包括史料的性質為何、史料分布的時間與重點何在、與教會發展的關係,甚至是教會對於典藏史料的措施與心態。另外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希望學者能夠同時闡發教會史料中所反映出來當時臺灣社會與政治的情況,讓研究者也可以藉教會史料來佐證近代臺灣歷史的發展。
此次會議獲得各方良好的反應。首先是學術界踴躍的參與及提供論文,他們的著作可以分成兩類。在史料貯藏與分析上,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特藏部主任Martha Smalley(司馬倫)女士,特別撰文介紹耶魯大學神學院中有關臺灣的典藏。耶魯大學神學院是收藏基督新教史料最豐富的地方,而過去學界殊少注意到該檔案館中之臺灣教會的史料,故司馬倫女士的文章讓臺灣學界認識到他們的收藏。同樣的,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助理館長黃淑薇女士也特別前來發表專文,介紹浸會大學如何建立基督教史料的特藏部,成為今天亞洲基督教的史料中心之一。張妙娟教授則對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臺灣教會史料館」(臺灣基督教會創設最早、館藏最豐富的檔案館)加以研究,一方面討論其館藏史料的保存與管理,另一方面也擇要介紹其重要史料的內容,有助於學者對此檔案館的了解。王成勉與王政文的文章則分別對於教會相關史料的保存、管理及研究方向的創新提出討論與建議。
第二類的論文是集中在對於特殊史料的意義與分析。學者們介紹許多非常有特色的史料,並呈現其中豐富的史料價值,如古偉瀛教授探討天主教的主要史料《教友生活周刊》之研究、李宜涯教授對於中原大學董事長張靜愚日記的探討、黃子寧對於楊雲萍所藏文書之長老教會白話字文獻的研究、鄭睦群對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地方教會議事錄的研究、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資深教授狄德滿(Rolf Gerhard Tiedemann)介紹英國長老教會檔案中對於臺灣政治與文化的描述、班達(Jonathan Benda)教授討論了Oberlin College檔案館中有關東海大學的史料、日本學者高井???由紀由紀則提供日本教會刊物中對於臺灣的報導。無論是美國、英國與日本都有各式各樣與臺灣關係密切的教會史料,而這些資料不僅對於教會史極為重要,更含括到對臺灣社會的許多層面的報導。可以說每一項特殊史料的介紹,都引起與會者高度的興趣與討論。
這次會議也引起教會界高度的注意與參與。我們原本是邀請單國璽樞機主教前來做主題演講。他也很高興的答應了,可是到會議前三週,他的肺癌被發現轉移,必須再做化療。他在化療後親自打電話給我表示無法前來,聽到他平靜而又真摰的口氣,實在是非常感謝與感動。就在這個緊急的時候,承蒙古偉瀛教授幫忙,代為邀請到狄剛總主教來擔任主題演講人,非常謝謝他的精彩演講。教會界的積極參與還特別在會議安排的「圓桌論壇」中表現出來。許多教會機構都派員參加這次的會議,我們也邀請一些教會機構介紹他們的史料典藏。如臺灣神學院的鄭仰恩教授願意來主持這論壇,做專題介紹的有:臺灣浸會神學院查時傑教授,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陳方中主任,臺灣神學院史料中心盧啟明研究助理,臺灣基督教青年會協會尹遴秘書,臺灣信義會陳志宏監督,以及中華福音神學院圖書館莊秀禎館長。從他們的參與和介紹史料,可以感受到教會界開始關注史料,也遠比以前更加開放。
這次研討會後我們仍然進行學術把關,將會議參與者的文章送交國內外的資深學者進行外審。部分文章因為未能完全符合會議的主旨,或是需要過於重大的修正,我們只有割愛。各篇文章的作者後來也都參考了外審意見做了修改。所以現在刊出的論文,都是經過嚴格的外審與論文的修正,相信會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也有助於日後臺灣史與教會史的研究。
最後,會議的舉辦與此專書的出版有諸多要感謝的地方。首先是會議籌備小組、出席會議的學者以及教會界的熱情參與,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鼓勵。其次,國科會、中央大學研發處、中央大學文學院、臺灣基督教史學會的經費贊助,讓我們在主辦會議上得以免除經費上的困擾。另外,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在會務、出版上的協助,使得各項工作進行順利。而中央大學出版中心慧眼將書稿納入出版計畫,以及遠流出版公司曾淑正主編的細心編務,才使得這本書能以今日的面貌呈現。這本論文集的出版,相信對於日後教會史、臺灣研究、宗教研究都有開創性的貢獻,這也是我們向所有幫助者最好的致謝方式。
王成勉
誌於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2013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