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也會過勞,但你未必察覺
極端的二分法、無謂的期待、完美主義、過度防禦、好人情結
這些讓現代人疲累不已的心理模式,其實有跡可循
坦誠地審視內心,便是復原的開始
即使身心都仍不夠結實,還是能好好克服無數困難
-------
那些你沒有察覺的有毒內心戲
其實正在燃燒你的能量
讓你越來越累……
▍如果愛我,就要接受原來的我。
▍期待朋友收到禮物高興的樣子,卻收到冷淡回應,失望地想:「他不懂我的用心。」
▍無法忍受以前比我差的人,現在卻比我好。
▍害怕對方認為自己沒能力,所以任何無理的要求都爽快地答應。
▍訊息被已讀不回,擔心地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本書作者趙玟英原為音樂劇作家、作詞人,還是在五所大學兼七堂課的大學講師,是位標準的斜槓人士。某天,她在課堂上倒了下來,被判定為過勞,對自己完全失去自信。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接觸了「為我寫作」課程,也與研究閱讀治療的心理學家進行諮詢,將一直以來隱藏在內心的許多負面情緒攤開來,原本堅信無疑的思考方式因此崩潰,但心卻變得寬廣,也不容易生氣了。
後來她決定以閱讀治療師、寫作治療講師的身分展開第二人生。在「心靈補充課程」上,她發現學生們為了家庭、學校、職場、感情、外貌等問題感到心累。她從這些故事中看到自己過勞前的樣子,開始與學生一起研究了解內心的方法。這段經歷整理為本書,帶我們一起思考──
.我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
.我心裡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我為何對自己的內心如此不屑一顧?
.我的能量是如何快速消耗的?
.如何不再消耗我擁有的能量?
她發現包括自己在內,許多人長久以來感到心累、過勞的原因,來自於五種毒性心態:
▍極端的二分法
──只要另一半把家人、朋友、工作看得比自己更優先,那就是不再愛自己的證據。
受不了模糊的事物,對於有選擇障礙、無法立即做出明確答覆的人感到寒心。這種非黑即白的思考,就是極端的二分法。
▍無謂的期待
──滿心期待情人在特殊紀念日提議一起去旅行,暗暗等著對方先開口,結果另一半完全沒反應。「他怎麼會不了解我?」
期待的定義是「帶著希望等待既定的承諾」。彼此沒有立下約定,卻希望對方有「讀心術」,能自動讀懂自己的心,這就是無謂的期待。這種期待一旦成功,下次你的期待就會更高,但失望的機率也提高,落入患得患失的處境。
▍完美主義與控制慾
──看到實力相差太遠的人出來炫耀自己,我會覺得尷尬又不舒服。
如果無法在「最好」的世界裡成為「最好」的人,那自己就是「沒有價值的人」。不然就是拒絕承認現實而陷入妄想,想像自己只是「還未被發現隱藏的實力」。
只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拒絕討厭的東西。如果事情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就會馬上失去想做的意願。這種不可能的慾望一出現,人生就會開始變得疲憊。
▍害人的恐懼(過度防禦)
──害怕一旦愛上對方就會失去自我認同和存在感,所以乾脆一開始就不接受他人的告白。
因為過度的擔心和恐懼而過度防禦。過度防禦並非針對當下發生的事,而是為了今後可能發生的情況預先採取對應措施,也就是「事前阻斷」。
恐懼和擔心遮蔽了人們的眼睛,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真實的一面,自己也看不到對方真誠的樣貌。如果想嘗試,卻因為恐懼而放棄,這就會造成一種以遺憾、後悔、羨慕為名的壓力,將自己的能量不斷耗盡。
▍好人情結
──只要感覺一群人之中有種不愉快的氣氛,或者溝通出現停滯,好像有什麼解決不了的鬱悶情況時,就會馬上感到不安。這時就會心想:「還是我退一步好了。」
好人情結就是認為自己必須一直善良才行;如果不善良,人們就會討厭自己。即便受到不當的對待也不能生氣,受到傷害也總是認為自己應該原諒他人,就算對方有一點點抱怨,也都歸咎於自己而自責。
擁有好人情結的人不喜歡孤零零的,希望大家在一起和樂融融,所以認為提出自我主張是一種破壞群體和諧的行為。會為了照顧他人而抑制自己的慾望,認為有個人慾望就是「自私」,所以當別人都辛苦,只有我幸福,就會感到內疚。
我們該如何掙脫這些毒性心態?
▍關於情緒,其實你可以這樣想
──不要把憤怒、悲傷這些情緒的本質想成「我」。把情緒與自己分開,才能冷靜地審視、清楚地判斷「似乎要開始煩躁了」、「好像要發脾氣了」。有了這種自我覺察,便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繼續釋放感情或自我克制,不再被情緒奴役,重新獲得對自己想法和感情的控制權。
▍關於極端的二分法,你可以這樣想
──人都具有個體化與歸屬感,也就是偶爾想獨處,但也有想在一起的心境,兩種感覺是共存的。最理想的狀態是兩種情感在某種程度上都滿足,關鍵在於必須根據自我的標準和需要進行調整。
──思考要靈活,並非絕對的「我是對的,你錯了」,而要知道去問別人:「我的標準是這樣,你的標準是什麼?」
▍關於無謂的期待,你可以這樣想
──「你不說我也懂」在現實生活中完全不適用。在這種情況之下彼此要好好過的方法只有一個──問。「我覺得這樣不錯,那你覺得呢?」只要問就可以了,接下來才是如何縮小思想差距。
──沒有做出任何努力,只是盲目的期待,這是「心存僥倖」。偶然的幸運沒有任何保障,僥倖心理只會助長無謂的期待。
▍關於完美主義與控制慾,你可以這樣想
──最棒的總是只屬於一個人,所以能達成的機率很小,但盡力是看個人,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好是更好的敵人。人們往往害怕失去現狀,而停止腳步追求更好。」我們必須有所警惕,不要誤以為自己知道的就是全部。承認了這一點,即使有什麼事不如我意,也能輕鬆看待。
▍關於害人的恐懼(過度防禦),你可以這樣想
──只有看著自己的想法,像修剪枝葉一樣整理思緒,將選擇的種類減少至最低限度,才能真正思考。
──並非所有事都要在當下做出選擇。等待機會成熟,內心變得明確時再做選擇會更有價值。但是,在保留決定的內心深處,應該檢查是否有「先把困難的事情推遲再說」的想法。因為我們都是善於欺騙自己的人。
──選擇的標準不應該是恐懼,而是愛。不是因為害怕什麼、為了逃避什麼而選擇,應該是因為喜歡、因為想要才選擇。以愛為基準做的選擇可以讓我們的心更遼闊。
▍關於好人情結,你可以這樣想
──重要的並非是什麼讓我有了好人情結,而是這種好人的良善個性在生活中能不能適當調節。根據我想要的結果,我可以是個善良的人,也可以不做善良的人。
──我們要懷疑是否有過度的親切和善行。沒有必要做到那種程度,為什麼還要繼續那樣做,應該問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停止。這肯定是有原因的,只是不願意承認。
──總是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或是覺得所有人都在觀注自己,這都是因為無法客觀看待自己而產生的錯覺。
──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人,經常會因為別人的稱讚或指責而動搖;認為自己只是路邊小草的人,不管別人稱讚還是指責,都不會動搖。
──為了克服好人情結,我們應該牢記「我也和別人一樣」,以自己的利益為先,喜歡對我好的人。要記住,我只是一個不想受到傷害的普通人。
被有毒心態傷到疲憊不堪的你,請停下腳步,給自己一個機會好好體察內心。
跟著作者的「心靈補充課程」一點一點練習轉念,重建剛剛好的人際距離,找回遺失已久的自我平衡。
小鬱亂入 Depressy Trouble
吳子霏│新生代演員
豆苗先生│圖文創作者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草木談心│人氣Podcast
馬克信箱│人氣Podcast
追奇│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盧美妏│人生設計實驗室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簡嫚書│演員
蘇乙笙│作家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作家
共感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