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
Description:...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合作出版 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碰撞,地質史上稱為「蓬萊造山運動」,於是今臺灣島出現。活生生的板塊碰撞與擠壓運動,正在我們腳底下進行著。造山運動使得臺灣島呈現不同於其他火山島嶼的景觀與生態。高聳的山脈、源自於山脈的辮狀河、隆起的海階、快速沉降的海岸平原,以及少見的板塊碰撞帶、火山作用、沉積循環等,竟然全匯聚在臺灣,這塊土地所暗藏的歷史與故事,遠超過我們想像。 臺灣位於板塊之間,是地球上最年輕的造山帶之一。一個人在一生有限的生命當中,可以在臺澎金馬共超過一百座島嶼,觀察到地火水風作用的各種地質地理現象,使臺灣成為世界重要地質學家的研究寶庫。 透過臺灣目前九座地質公園的故事,我們將臺灣歷史往前推,向下鑽,以大尺度重新理解土地與人,以及臺灣在世界的位置。面對自然的威脅與環境變遷,也有了新的意義與視野。 [九座地質公園,九個地質特色] 首篇以板塊碰撞交界處的東部拉開序幕,講出臺灣在世界史的位置,以及「臺東利吉惡地」地質的重要。接著用層層推理解謎的方式,解答「小野柳富岡砂岩」為何倒轉、如何倒轉。 「臺東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位於兩大板塊聚合處,利吉混同層破碎、不穩定,彷若臺灣島的縮影,瞭解利吉也將成為解開臺灣身世的開始。居民面對惡地,從征服到永續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要如何生存在這個脆弱島嶼的線索。 「東部海岸小野柳地質公園」海岸邊各種造型的石頭永遠是觀光的焦點,但小野柳可不是平凡的頑石,這塊巨大的富岡砂岩經歷過地震、海底山崩的坎坷,最後甚至還頭上腳下翻轉一百八十度,小野柳原來並不是野柳。 「野柳地質公園」野柳女王頭,是臺灣人集體的觀光記憶。野柳與北海岸一帶的各種岬角與灣澳景觀變化多端,各種奇石更是獨特,但可知女王頭是怎麼形成的?她為何有斷頸問題?海浪襲來又退去,漁村盛起又衰退。地質公園中最賺錢的野柳,如何能兼顧觀光與保育、並與社區文化產生良性的連結? 「鼻頭龍洞地質公園」龍洞因為潔白的龍洞砂岩成為攀岩聖地,為什麼雪山隧道開挖時遇到比鋼堅硬的四稜砂岩會單獨出現在這裡?跟斷層有何關係? 沉積岩是構成臺灣西部岩層的重要岩類,「草嶺地質公園」脆弱的地質、激烈的侵蝕,又配合上順向坡與清水溪的交纏,讓草嶺潭的數度出現與消失成為一則傳奇,草嶺一再從崩壞中重生,是地震島臺灣的縮影。 高雄「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與利吉惡地不同,這裡的泥岩惡地貫穿臺灣南部,向以月世界著稱,不只植被稀少,還蘊藏著天然氣噴發成泥火山,百年前在日治時期就是重要地景,此地處處危機,泥火山泥漿經過之處,能使樹木瞬間死亡,但這裡卻又種出暢銷的燕巢芭樂。 「雲嘉南濱海地質公園」立足在難以築城、地基不穩、災害頻仍、變化不斷的沙地之上,連綿的沙洲潟湖卻也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這裡充滿著鄭成功與外國人的傳說、歷史。西海岸數百年來的劇烈變化,養殖漁業、海埔新生地與工業區設置以及溼地保留的衝突,恰好成了映照臺灣社會快速變遷的一面鏡子。 「澎湖海洋地質公園」從柔美到雄渾,澎湖的九十座島,每一座都是一道玄武岩風景,不僅玄武岩精采,澎湖的潮間帶更使澎湖成為美味海鮮的來源,火山岩漿與海水在此交鋒一千多萬年,瞭解澎湖,也將瞭解臺灣海峽。 「馬祖地質公園」馬祖的花崗岩是高級建材,花崗岩的出現顯示馬祖不僅在地質上與臺灣殊異,更比臺灣古老許多,超過一億年前就已經形成。馬祖從語言到飲食、生態,甚至歷史記憶一直與臺澎不同,一九四九年,國共劇變使我們成為意外的共同體,也使馬祖成為前線戰地,堅硬的花崗岩成為坑道與據點的最好場所。 ※地質公園(GeoPark)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獲得聯合國大會會議(General Assembly, UN)核准的全球推廣計畫,目的是「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共同形成全球性的網絡」,進行具有積極社會性目標的地球環境保育整合。這些地景必須具有代表性、特殊性、不可取代性等特質。推動地質公園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環境保護與促進小區域的社會經濟,整合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使其能永續發展。藉由提升大眾對地球遺產價值的認知,增進我們對地球與環境承載力的認識。使我們能更明智地使用地球資源,進而達到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跳脫過去以保育為主,而改以將人類的活動與永續生活考慮進來,是一種全球新觀念、新趨勢與新做法。管理的角色,由國家改為地方社區自主性。 地質公園在臺灣已於二○一七年正式納入文資法,將成為新時代的社區發展方式,也是我們得以與世界趨勢連結的重要計畫。 網頁參考:https://www.bookrep.com.tw/activeimg/book/0LEB0001/index.html 作者簡介 林書帆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畢業,在這個特別的系所學到蝴蝶的遷徙是文學,週期表是文學,山脈隆起大陸漂移亦是文學,遂有了本書的文字。 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同時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狗二兒三貓,關心兒童、農業與動物。 個人網站「喵的打字房」:http://cclitier.blogspot.com/ 邱彥瑜 臺大社會系、臺大新聞所畢。曾任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新聞e論壇特約記者。為了有趣的故事與人而當記者。 陳泳翰 臺大經濟系學士,臺大歷史所碩士。曾任平面媒體編譯、記者,現為自由工作者,投身產業經濟史研究與跨領域書寫。 莊瑞琳 高雄市人,曾就讀臺大外文系,輔大大傳所。歷任新新聞出版編輯、自由時報高雄組記者、誠品報告編輯、時報出版人文科學線主編。現為衛城出版總編輯。 王梵 曾就讀臺大圖書館系,倫敦城市大學藝管研究所。喜愛自然,擔任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志工超過十年。目前從事出版工作。 雷翔宇 臺大化學系、臺大語言所畢。曾服役於連江縣北竿鄉塘岐國小。熱愛馬祖,喜歡跨領域書寫,現居馬祖北竿。 攝影 許震唐 一九六七年生,彰化大城鄉人。 濁水溪畔愛拍照的綠林好漢,更是愛溪水的田莊兄哥。 鏡頭下描寫人、土地、環境的關係與面對環境困境的隱喻,同時藉由影像的力量傳達人,土地、環境之間的自我省思。 黃世澤 攝影工作者。攝影作品曾獲二○一一年吳舜文新聞獎專題新聞攝影獎。二○一二年、二○一三年兩岸新聞報導獎平面新聞攝影獎。二○一六年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以報導攝影為其職業與志業。 插圖 GEOSTORY 二○一六年創立,立志提供一個自由的平臺,不限題目、形式與深度地討論地球的故事,可以分享經驗與相關知識,甚至是創作圖文,讓我們一起熱愛地球吧! http://www.geostory.tw 聽聽地球怎麼說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合作出版
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碰撞,地質史上稱為「蓬萊造山運動」,於是今臺灣島出現。活生生的板塊碰撞與擠壓運動,正在我們腳底下進行著。造山運動使得臺灣島呈現不同於其他火山島嶼的景觀與生態。高聳的山脈、源自於山脈的辮狀河、隆起的海階、快速沉降的海岸平原,以及少見的板塊碰撞帶、火山作用、沉積循環等,竟然全匯聚在臺灣,這塊土地所暗藏的歷史與故事,遠超過我們想像。 臺灣位於板塊之間,是地球上最年輕的造山帶之一。一個人在一生有限的生命當中,可以在臺澎金馬共超過一百座島嶼,觀察到地火水風作用的各種地質地理現象,使臺灣成為世界重要地質學家的研究寶庫。 透過臺灣目前九座地質公園的故事,我們將臺灣歷史往前推,向下鑽,以大尺度重新理解土地與人,以及臺灣在世界的位置。面對自然的威脅與環境變遷,也有了新的意義與視野。 [九座地質公園,九個地質特色] 首篇以板塊碰撞交界處的東部拉開序幕,講出臺灣在世界史的位置,以及「臺東利吉惡地」地質的重要。接著用層層推理解謎的方式,解答「小野柳富岡砂岩」為何倒轉、如何倒轉。 「臺東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位於兩大板塊聚合處,利吉混同層破碎、不穩定,彷若臺灣島的縮影,瞭解利吉也將成為解開臺灣身世的開始。居民面對惡地,從征服到永續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要如何生存在這個脆弱島嶼的線索。 「東部海岸小野柳地質公園」海岸邊各種造型的石頭永遠是觀光的焦點,但小野柳可不是平凡的頑石,這塊巨大的富岡砂岩經歷過地震、海底山崩的坎坷,最後甚至還頭上腳下翻轉一百八十度,小野柳原來並不是野柳。 「野柳地質公園」野柳女王頭,是臺灣人集體的觀光記憶。野柳與北海岸一帶的各種岬角與灣澳景觀變化多端,各種奇石更是獨特,但可知女王頭是怎麼形成的?她為何有斷頸問題?海浪襲來又退去,漁村盛起又衰退。地質公園中最賺錢的野柳,如何能兼顧觀光與保育、並與社區文化產生良性的連結? 「鼻頭龍洞地質公園」龍洞因為潔白的龍洞砂岩成為攀岩聖地,為什麼雪山隧道開挖時遇到比鋼堅硬的四稜砂岩會單獨出現在這裡?跟斷層有何關係? 沉積岩是構成臺灣西部岩層的重要岩類,「草嶺地質公園」脆弱的地質、激烈的侵蝕,又配合上順向坡與清水溪的交纏,讓草嶺潭的數度出現與消失成為一則傳奇,草嶺一再從崩壞中重生,是地震島臺灣的縮影。 高雄「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與利吉惡地不同,這裡的泥岩惡地貫穿臺灣南部,向以月世界著稱,不只植被稀少,還蘊藏著天然氣噴發成泥火山,百年前在日治時期就是重要地景,此地處處危機,泥火山泥漿經過之處,能使樹木瞬間死亡,但這裡卻又種出暢銷的燕巢芭樂。 「雲嘉南濱海地質公園」立足在難以築城、地基不穩、災害頻仍、變化不斷的沙地之上,連綿的沙洲潟湖卻也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這裡充滿著鄭成功與外國人的傳說、歷史。西海岸數百年來的劇烈變化,養殖漁業、海埔新生地與工業區設置以及溼地保留的衝突,恰好成了映照臺灣社會快速變遷的一面鏡子。 「澎湖海洋地質公園」從柔美到雄渾,澎湖的九十座島,每一座都是一道玄武岩風景,不僅玄武岩精采,澎湖的潮間帶更使澎湖成為美味海鮮的來源,火山岩漿與海水在此交鋒一千多萬年,瞭解澎湖,也將瞭解臺灣海峽。 「馬祖地質公園」馬祖的花崗岩是高級建材,花崗岩的出現顯示馬祖不僅在地質上與臺灣殊異,更比臺灣古老許多,超過一億年前就已經形成。馬祖從語言到飲食、生態,甚至歷史記憶一直與臺澎不同,一九四九年,國共劇變使我們成為意外的共同體,也使馬祖成為前線戰地,堅硬的花崗岩成為坑道與據點的最好場所。 ※地質公園(GeoPark)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獲得聯合國大會會議(General Assembly, UN)核准的全球推廣計畫,目的是「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共同形成全球性的網絡」,進行具有積極社會性目標的地球環境保育整合。這些地景必須具有代表性、特殊性、不可取代性等特質。推動地質公園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環境保護與促進小區域的社會經濟,整合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使其能永續發展。藉由提升大眾對地球遺產價值的認知,增進我們對地球與環境承載力的認識。使我們能更明智地使用地球資源,進而達到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跳脫過去以保育為主,而改以將人類的活動與永續生活考慮進來,是一種全球新觀念、新趨勢與新做法。管理的角色,由國家改為地方社區自主性。 地質公園在臺灣已於二○一七年正式納入文資法,將成為新時代的社區發展方式,也是我們得以與世界趨勢連結的重要計畫。
網頁參考:https://www.bookrep.com.tw/activeimg/book/0LEB0001/index.html
作者簡介
林書帆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畢業,在這個特別的系所學到蝴蝶的遷徙是文學,週期表是文學,山脈隆起大陸漂移亦是文學,遂有了本書的文字。 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同時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狗二兒三貓,關心兒童、農業與動物。 個人網站「喵的打字房」:http://cclitier.blogspot.com/ 邱彥瑜 臺大社會系、臺大新聞所畢。曾任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新聞e論壇特約記者。為了有趣的故事與人而當記者。 陳泳翰 臺大經濟系學士,臺大歷史所碩士。曾任平面媒體編譯、記者,現為自由工作者,投身產業經濟史研究與跨領域書寫。 莊瑞琳 高雄市人,曾就讀臺大外文系,輔大大傳所。歷任新新聞出版編輯、自由時報高雄組記者、誠品報告編輯、時報出版人文科學線主編。現為衛城出版總編輯。 王梵 曾就讀臺大圖書館系,倫敦城市大學藝管研究所。喜愛自然,擔任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志工超過十年。目前從事出版工作。 雷翔宇 臺大化學系、臺大語言所畢。曾服役於連江縣北竿鄉塘岐國小。熱愛馬祖,喜歡跨領域書寫,現居馬祖北竿。 攝影 許震唐 一九六七年生,彰化大城鄉人。 濁水溪畔愛拍照的綠林好漢,更是愛溪水的田莊兄哥。 鏡頭下描寫人、土地、環境的關係與面對環境困境的隱喻,同時藉由影像的力量傳達人,土地、環境之間的自我省思。 黃世澤 攝影工作者。攝影作品曾獲二○一一年吳舜文新聞獎專題新聞攝影獎。二○一二年、二○一三年兩岸新聞報導獎平面新聞攝影獎。二○一六年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以報導攝影為其職業與志業。 插圖 GEOSTORY 二○一六年創立,立志提供一個自由的平臺,不限題目、形式與深度地討論地球的故事,可以分享經驗與相關知識,甚至是創作圖文,讓我們一起熱愛地球吧! http://www.geostory.tw 聽聽地球怎麼說
به شما اطمینان می دهیم در کمتر از 8 ساعت به درخواست شما پاسخ خواهیم داد.
* نتیجه بررسی از طریق ایمیل ارسال خواهد شد
شماره کارت : 6104337650971516 شماره حساب : 8228146163 شناسه شبا (انتقال پایا) : IR410120020000008228146163 بانک ملت به نام مهدی تاج دینی